练塘,一座不加渲染的原生态古镇

  • 时间:

在众多的江南古镇中,并不是所有古镇都有好运气的,有些古镇因为丰富的文化和深厚的内涵,得到了游客的喜爱。而有些古镇因为名气并不大,因此被忽略了,在上海西部的青浦区,就有这样一座原汁原味的古镇,明明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却无人问津,它就是练塘,千百年来它一直低调地隐于青浦,而且它是“共和国掌柜”陈云的故乡。朋友们,你去过这个地方吗?

相传练塘因三国时期东吴水师的训练营而得名,又传是因高州刺史章仔钧携章练夫人居住于此,章练夫人舍宅为寺而得名,这里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的故乡。练塘古镇低调的让人心疼!

练塘古镇位于青浦区,地处上海西南,东邻上海市松江区,西南紧挨浙江嘉善。近千年的时间,它一直隐藏于上海的青浦,练塘的未经修饰之美,给人一种淡然的感觉。练塘古镇虽然不大,古桥却有十几座,叫得上名字的就有八座。这些桥梁让这个古镇更加充满着江南水乡的味道,温暖了时光,也惊艳了岁月!

这里和相邻的朱家角、枫泾比起来,没有成群的游客,也没有遍地开花的商铺,环境更清静,却自有一套慵懒恬静的节奏。街道两旁的民居重脊高檐,过街楼,河埠头,长廊,幽弄和深宅使古镇呈现古朴,恬和、幽静的风貌。

下塘街61号的“茶于·1946”。据说,现在茶空间所在地,就是1946年下塘街开茶馆的地方——四合院宅,粉墙黛瓦。只不过,过去的茶馆是专门供南来北往客人歇息吃茶的地方,现在的茶空间恐怕是供游人参观学习以及开展传统文化传播之地。

练塘老街不长,就三里,一条俗称“三里塘”的市河贯穿古镇东西。“上塘”、“下塘”;“东风”、“前进”此四街道延市河分布。在不长的市河上,至今还有义学桥、栈房桥、流芳桥、万善桥、朝真桥、中虹桥、顺德桥、余庆桥等10余座桥掩映在垂柳之间,各桥各式,小木船不时轻轻划过,像一幅浓浓的江南水乡画。

到了这里完全是一副古韵的慢生活,老街上白墙黑瓦的建筑都是清末民初的江南民居,过街楼、河埠头、长廊小弄老宅院,绿树成荫,古迹斑斑。

下塘街44弄19号~33号街廊,青浦区文物保护点。这街廊是清代练塘镇的漕运码头的街廊,可佐证练塘镇当年漕运的繁忙景象。

行走在练塘古镇非常具有历史感的廊街,你能感受得它厚重的历史。

南区救火会旧址。东区、西区、南区三处救火会的遗址都还保留至今,并和附近的建筑构成重要的空间节点,见证水乡古镇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历史。

李华港桥,俗名:永兴桥。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建。单孔石拱桥。桥中方石有花纹,还算是比较漂亮。

当然,古镇最具特色的还属这里盛产的茭白,因练塘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这里出产的茭白色泽洁白、营养丰富,入口清甜可口、香糯鲜嫩,被誉为“水中人参”。

栈房桥,这座桥又被叫作东木桥,原为石墩木面单孔梁式桥,后人利用石台、石级,改建为水泥平桥。

陈云青浦农村调查旧居,位于下塘街25号,坐南朝北,是一座两进式、三开间、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现底层中间为客堂,东西厢房布置了《陈云与青浦农村调查》专题展。陈云同志在全面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期间,为使中央的政策符合国情、顺应民意,于1955年1月至1961年7月先后四次回家乡调查。他在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掌握实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情的意见,为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沿河民居,建筑主要体现清末民初的传统江南水乡民居特点,颇有民国遗韵。

颜安小学前身是颜安书院,创建于清光绪十五年,三十一年改称颜安初级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为颜安国民高等小学校,解放后更名练塘镇小学。练塘一批名人志士,如吴开先、吴志喜、高尔松、高尔柏、袁文彬,还有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都在颜安国民高等小学接受教育,陈云同志于1919年秋在该校毕业后去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1986年9月,陈云同志为母校题写了校名。颜安小校,仍然保留了早年陈云读书时的书院格局。

义学桥,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道光17年重修,俗名:惠世庵桥。这座桥上有4只狮子,奇特的是两边台阶各不一样,北面22级,南面18级。

义学桥北堍下是“青浦县公安第二分局”和“东区救火会”旧址。

东区救火会位于下塘街居委会东风街11~12号,民国建筑。根据史料:练塘东区救火会,原是惠世庵的旧址。民国期间,改为练塘东区救火会。解放后,为青浦县公安局第二分局,建筑外立面上丰富的雕饰及文字仍完好,2017年2月“东区救火会”被列为“青浦区文物保护点”。

走过东风街的时候,会不时发现头顶晾晒着衣服,因为没有阳台,很多家庭没有地方晾衣服,所以会把竹竿伸出窗外晾衣服,不得不说这真是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老街在如今的练塘镇中,闹中藏静。没有常见的美食小吃、土特产纪念品,几乎不见商店。除了街口临近公路的地方,有几家小饭馆,石板路上再无油烟四溢、油炸臭豆腐飘散。

漫步老街,看石板街上聚在一起交谈甚欢的老人们,这里的居民仍旧保持着一种悠然自得的原生态。

古镇上鲜见游客,沿河的两岸不见商铺,也没见挂红灯笼,不像其他古镇那样商业化泛滥,想买瓶水喝也须留意寻觅一会。

在东风街上,发现一家棉絮加工店,现今,手工弹棉逐渐为机械所代替,“ 弹棉花”手艺,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印记却是温暖的、诗意的、久远的。

流芳桥,清咸丰七年(1857年)建造为石桥。1973年修建朱枫公路改为水泥板梁桥,2000年4月两侧增建石拱双桥,这座桥的背后是老朱枫公路。

茭白叶编织体验馆边上的一棵紫藤花开了,如瀑布般挂满树枝,惊艳了所有人。

游人走过都会摘下口罩,闻一闻这久违的芳香,然后,用手机拍一张美图保存。

万善桥,这座桥是单孔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混塘浜桥。是一座清代修建的桥梁。这座桥原来是环洞桥,后改为水泥踏步拱桥,再后来又改了回去,变成了今天的石拱桥。

陈云故居在下塘街95号,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式江南民居。故居临街部分为店面,先后用作裁缝铺和小酒店。店面后是两层小楼,楼上为陈云舅父母所居,楼下为陈云居住过的房间,现今故居里的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

陈云两岁丧父,四岁丧母,被舅父母收养,并随舅父廖文光的姓改名廖陈云,现在的陈云故居是其舅父母家。现今故里的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

朝真桥,俗称圣堂桥,始建年代不详,在隐真道院前,桥因院而获名。初系木桥,岁久倾圮。明嘉靖壬子年( 1552 )由道人胡善勒募款,鸠工伐石修建石桥。越一百四十余年又圮,里人叶秦压发愿重建,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 )守竣。为单孔石拱桥,青石和花岗石材质。拱桥内部有一雕刻精细的园花纹图案。

桥北隐真道院前有照壁一座(即今“江南水乡练塘”照壁),东侧桥身上生长着石榴树。

承艺堂位于前进街48号,原为宋代隐真道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传说中,隐真道院是镇上最佳风水地,乃是一处龙穴。北桥堍下两口井是龙眼(现已填没),道院前埭、中埭是龙额,后埭玉皇殿是龙首后部。道院前朝真桥是龙鼻,朝真桥南桥堍两侧的小弄是龙须。明朝时刘伯温为阻断天子之气,在朝真桥北桥堍上建照壁一座。

桥中见桥

站在桥上西望,桥下是市河,远处是中虹桥。

中虹桥,这座桥也是石拱桥,单孔,还有个不怎么好听的名字叫中木桥。不要看这座桥也是石拱桥,以前它可是木质结构的桥梁,直到2000年才重建为石拱桥。所以论历史这座桥不算古桥了。

高氏住宅,根据资料:高氏住宅,原来是高尔松和高尔柏的父亲创办的“西王同兴咸货店”。2017年2月被列为“青浦区文物保护点”。

前进街的阜康酱园,建于1919年,是清代和民国的老字号酱坊,保留着民国初期特有的石库门建筑。阜康酱园外墙立面保存完好,为青砖砌筑,上有“酱园”两字,檐口处及门上方有砖雕线脚和匾额题字“阜康酱园”两侧石板护壁线脚。

天进内墙及风火墙基本保存完好。阜康酱园是典型的前点后工场布局,石库门内为门市部,后面设工场间,有酿酒、造酱、饴糖、酱菜加工等工场。其中酿酒用“三白”(白水、白米、白面),味甜色清,受到青睐。该店建成后由于经营得当,后又在镇上开设东号和西号两处分店。

西区救火会旧址,民国时期的救火会。

顺德桥,元至正间(1341—1368年)建,清顺治间(1644-1661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3次重修。花岗岩质三跨平梁,中跨为航道。桥栏、桥面均为花岗岩长条石,桥柱为青石,长条形,南北各3块,并列而成石壁式,结构简洁,具有元代桥梁特色。北堍桥墩的3块青石已向东倾斜,桥顶向东微倾。

今日古镇留存最老的桥——顺德桥始建于元代。

很难想象,经过了历史的磨砺,这座小镇还能保存得这么完好。周遭的朱家角、枫泾、七宝等古镇总是人山人海,我们好不容易从喧闹中走出来,又走进了另一种喧闹之中!但这里却能保留一份淳朴纯真,没有朱家角、七宝古镇那样浓浓地商业气息,人太多了反而不好。不喜欢热闹的可以趁休息日去散散心,毕竟这么一个远离喧嚣的地方真的不多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