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的古城与故宫去了哪里?

  • 时间:

城市的诞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那些数百年前存续下来、在后世得到很好保护的古城与故宫,则是一个地方文化、历史、建筑艺术的综合体,大理有古城、丽江有古城,它们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吸引着很多的旅者探问,而西双版纳却没有这等殊荣,其古城与故宫已消失在尘土中。

西双版纳曾经的古城与故宫在勐景洪(景洪坝子,下同),这片宽广的沃土,向来就是傣泐(西双版纳傣族,下同)的军政、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在傣泐史书中,勐景洪散落着“西双景”,有人把它译为“十二城”。

景洪坝子的“西双景”

《说文解字》说:“城,以盛民也”、“市,买卖所之也”,城由墙垣合围防护,以容纳臣民,故有城邑、都城、城池等词;市是交易的大平台或场所,可聚四方的货物和商贾,故有集市、闹市、街市等词。在傣泐语中,能与城邑、都城、集市、街市对应的通名有“允”、“景”、“嘎”等词。

傣泐史书没有指明“西双景”的具体情况,现能查找到的有:景宰、景亮、景匡、景兰、景德、景銮竜、景亨、景傣、景堡、景康、景坎、景蚌、景栋、景连、景门、景法、景岱,它们并非同时存在,出现和消失有先后,现存的这些“景”,都无例外地被冠于村庄的通名“曼”,为“曼景x”或“曼x”式的名称,意思就是村庄。

这些“景”可分为四类,一是处于交通要道上的大村庄形成的“景”,货物交易规模较大;二是某任首领短暂驻地形成“景”,会有行宫或行营,如景亮、景宽、景銮竜。这两类“景”没有墙垣、壕沟等防御设施,交易是它们最主要的功能,交易活动会长期过定期举行,所以这些“景”更偏向市,译为集市更合适。

三是在兵马集结地上形成的“景”,如景德,兴盛一时;四是在军政、经济、文化、宗教中心上形成的“景”,如景宰、景兰、景岱,景宰是“泐西双邦”的城邑,景兰是勐泐前期的都城,景岱正式名称为允帕吭,是勐泐中后期的都城。这两类“景”有壕沟作为防御设施,景岱的宫院区还有墙垣,它们有城邑、都城的含义,更偏向城,交易是它们附加、衍生的功能,译为城更合适。

综上所述,“允”即是城,有墙垣、壕沟等防御设施,景岱的正式名称是允帕吭,外城有壕沟,内城有墙垣,最符合城的条件;“嘎”直译就是街,也是交易的场所,但规模比“景”小得多,它可依附于“景”,也可依附于规模大的村庄。景洪坝子中,仅有两三个“景”有城邑、都城的含义,所以“西双景”译为“十二集市”更合适,毕竟在古代,城与市的含义是不同的。

以景兰为都城

12世纪后期,傣泐首领叭真(传说中)收服各部,建立勐泐(泐国),是勐泐一世召片领(勐泐之君主,下同),都城位于勐景洪中,所以傣泐把勐泐政权称为“霍罕景洪”,“霍”为宫殿、“罕”为黄金,“霍罕”即金殿,实意为权力中枢,由于“景洪”在泰语中音变为“景陇”,“霍罕景洪”成了“霍罕景陇”,译为汉语即“景陇金殿国”,其实“景洪金殿国”才准确。

叭真塑像

勐泐虽然是小国寡民式的小邦国或社会结构,没有宏大坚固的城池,王室还发生多次内讧,但它凭借较完备的封建王国体系与领主社会制度,周旋于各势力之间,从始至终维持了近800年的统治,遗憾的是它没有古城与故宫遗存下来。景兰位于景洪坝子的平原上,澜沧江与流沙河之间,原先是一个部落的据点,其头人叫艾兰,故名景兰,傣泐据有此地后仍保留原名,而“兰”在傣泐语中有百万之意,景兰就更富内涵了。

叭真选景兰为都城后,就扩建景兰、建造宫殿,但后来的景兰遭遇多次劫难,1211年,岛伻继位三世召片领时,其弟叛乱毁坏了景兰部分宫室;1275年,伊拉赛率兵来攻六世召片领刀补瓦,战乱波及到景兰;1292年,蒙古军队曾在景洪坝子集结、修整兵马,迁民进驻营地,在营地四周挖掘壕沟,形成了景德城,召片领及大臣有时会移驻景德城,这挑战了景兰的地位。

易址新建的“曼景兰古城”

1413年至1434年,王室发生多次争夺权位的内讧,车里宣慰司一分为二,景兰失去优势,露出缺陷,它地处开阔的坝子中,没有墙垣防护,即使南北分别是流沙河、澜沧江,但进难攻退难守,多次被叛军或敌军攻陷。所以从叭真建立勐泐,到1458年之前,为都城200多年的景兰没留下古城与故宫的任何遗迹,今天的景兰被冠于村庄通名“曼”,成为曼景兰,是景洪市区的城中村。

新都吟礁城

流过景洪坝子的澜沧江,在坝子东面一角右折东流,出现了巨大的江湾,随即又转向南折,通过狭窄的河道向下游流去,就在澜沧江的转折地带有一排礁石,湍急的水流冲击礁石时会发出声音,此地于是得名“帕吭”,“帕”为礁石、“吭”为呻吟,“帕吭”即吟礁。

澜沧江边的礁石

传说召片领召集大臣,请来巫师和祭祀占卜新都地点,占卜结论是让弓箭手在景洪坝子中朝东边射箭,箭落地之处即是新都地点,结果箭落在吟礁南边的山腰平台上,这个地方也随“吟礁”之名,成为新都地点。

这里有条小山脉,从景洪坝子延伸到勐龙坝子,吟礁南边伸出三列余脉,上面是开阔的山腰平台,有几座小山包蜿蜒其上,流沙河贴着山脚汇入澜沧江,不失为临江天险,背面有山梁作为屏障,乃一夫当关万夫难开的战略要塞。

山腰平台被定为新都城后,取名“允帕吭”,“允”意为城,“允帕吭”即吟礁城,在召坎勐继位(1347年)之前,吟礁就在营建,且初具规模,因为在明朝进军滇南前夜,召坎勐曾进驻吟礁城,欲抗拒明军,见明军势盛无法抗拒,因此归附明朝,但随后又回驻景兰。

1434年,勐泐王室的内讧告一段落,完整的车里宣慰司得以重置,此时应该是吟礁城建设收尾之时;1457年,桑宝泐傣被推举为召片领,但到了第二年,勐龙和勐混两土司勾结兰那,合兵来攻桑宝泐傣,他放弃景兰而进驻吟礁城,叛军攻打吟礁城,近两个月没攻下才撤退,从此,吟礁城成为勐泐的都城,一直到1950年。

由于元明清均在勐泐(即古西双版纳)实行宣慰使司制度(民国沿袭),委任召片领为宣慰使,后来的司署设于吟礁城,所以汉语把吟礁城称为宣慰街,但这一称呼只限于汉语,傣泐一直以允帕吭作为它的正式名称,因允帕吭位于景兰、景德南边,也被称为景岱。

古城与故宫去了哪里

吟礁城是一座山城,由一个宫院区、四个大庄、两个小庄、一个集市组成,其中大庄的户数为三五十户不等,小庄一二十户,住在吟礁城的除了王公贵族和沦为庶民的王族后裔,都是服务王公贵族的平民,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且世代相袭。

吟礁城的建筑群,都位于相互毗连的小山包上,宫院区位于最中央的山包,称为“哄霍”,上有召片领的宫殿群和王室成员的宅邸;宫院区北边的矮墙外,有一幢高大的凉亭式建筑,称“霍司廊”,即议事庭大殿,是议事庭协商政务的地方。

宫院区东侧称“孔掌”,即象坪庄,御象大臣“督竜掌”驻于此;西侧称“刚景”,即城中庄,议事庭的召景哈驻于此;城中庄西南侧称“暖冻”,即蛆聚庄,因大象亡于此处长蛆而得名,首席大臣“督竜诰”住于此;象坪庄背面称“帕萨”,即宫务庄,主管宫务的“召竜帕萨”驻于此;蛆聚庄北面为集市大街,称“嘎竜”,会定期举行交易活动;曼瓦、曼勒两个小庄,大致位于宫院区以北方向。

宫院区由墙垣所围,相当于内城,宫殿建筑原先为砖木结构,与今西双版纳的佛寺相似,其正宫称“霍竜”,即大殿,最为宏伟壮丽,其他宫殿金碧辉煌;吟礁城及附近还有许多佛寺佛塔,佛寺称“瓦”,有“瓦竜”、“瓦庄董”、“瓦扎捧”、“瓦宰”、“瓦曼勒”等,佛塔称“塔”,有“塔竜”、“塔庄董”、“塔庄慕”。

遗留下来的“塔庄慕”

宫殿建筑群、宅邸建筑群、民居建筑群、佛寺佛塔群、集市大街和附属景观建筑组构成的吟礁城,布局合理,不失庄重和文雅,富有傣泐特色,但这座城,包括其上的建筑,都没能逃得过动乱带来的劫难。

1855年,离平定召诺罕之乱不过6年,召勐捧(即勐捧之主,或谓土司)发起叛乱,刀正宗率大臣官员逃出允帕吭,叛军打到景洪坝子后占据允帕吭;1857年初,这场叛乱被平定,但刀正宗及大臣官员并没有立马返回景洪坝子,而是在勐遮停留,这时候不知是何人,放火烧了允帕吭的宫院,相毗连的12幢宫殿变成灰烬。

刀正宗回到景洪坝子后,只能住在景宰(今曼掌宰),不久设行宫于曼阁佛寺,然后才决定在景德建新居,历时三年多在景德建成4幢宫殿,而允帕吭的宫殿并没有得到重建。

1864年刀正宗薨逝,1871年召孟香杀害其兄召孟混罕(刀钧安),王室又遭劫难,直到1879年,肆意妄为的召孟香被杀;1884年,留在景栋的召孟罕泐(刀承恩)被迎回西双版纳,在景宰扎下行宫,随后在允帕吭重建宫院,但重建的宫院只有一座正宫和两座王府,而且是干栏式木楼,与平民的竹楼造型一样,不同的只是柱子和面积,新正宫有120根原木柱子,面积近500平方米。

议事庭大殿

1950年前的西双版纳,是元明清和民国敕封的车里宣慰司,但对傣泐人来说,它却是由召片领“景洪金殿”统领的勐泐,只是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它已经衰落到了极点,吟礁城走向荒废就不可避免了;50年代时,吟礁城已没有百姓居住,宫院区也只剩下残破的正宫与王府,还有宫院外摇摇欲坠的议事庭大殿。

1964年,允帕吭所有的一切都被拆除,一切踪迹都被抹去,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吟礁城毁于一旦;而今,在广阔的山腰平台上,不见断墙颓垣,不见残砖废瓦,只见澜沧江、流沙河对岸皆是楼盘,故城南面皆是别墅,故城北面的远处,古塔在疏林荒草中闪现,失去昔日的宏伟与精致,礁石仍排布在江边,在急流拍打下发出微弱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