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寻拍鸟中凤凰

  • 时间:

2019年春节前,鸟友老江盛情邀请我一起去内地一些鸟点拍鸟。对于我来说到鸟点拍鸟是十分奢侈的事情,若不是老江鼎力赞助,我是不会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拍摄的,只会在深圳附近地区拍照,追求那些本地鸟觅食、打斗、嬉戏、飞行等常人很少拍到的瞬间。对于老江的慷慨我是无以为报,只能尽我所知,多与他聊些摄影与电脑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对他的爱好有所帮助。

拍鸟路线图。绿色与青色是去程,灰绿色是回程。蓝色飞鸟图标为拍摄的鸟点。凭不准确的记忆绘制,供参考。

我们从深圳自驾出发一路向北,沿途按规划好的路线,对计划拍摄的鸟点逐一拜访,有的地方住一两个晚上,有的地方只呆半天。我知道这样的拍摄想出好片完全靠运气。天气情况,鸟的活跃程度都不可控,基本上都会是走马观花的形式,权当是旅游光,毕竟还是给自己拍摄的鸟种增加了不少素材。

婺源的白腿小隼,最小的猛禽了,体型与红耳鹎差不多大。

中华秋沙鸭

鄱阳湖的鸿雁

白冠长尾雉

朱鹮

黑鹳

勺鸡

我们一路晓行夜宿,替换着驾驶车辆,最终的目的地是河南平顶山地区,去拍摄被称为鸟中凤凰的,又有国鸟之称的,漂亮的鸟(鸡)——红腹锦鸡。

漂亮的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体型显小但修长(98厘米),头顶及背有耀眼的金色丝状羽;枕部披风为金色并具黑色条纹;上背金属绿色,下体绯红。翼为金属蓝色,尾长而弯曲,中央尾羽近黑而具皮黄色点斑,其余部位黄褐色。

以前在网上看过许多红腹锦鸡的片子,很喜欢看它那金黄色的冠羽、大红色的胸羽以及长长的尾巴,但落地呆立的片子多,飞行中的片子少。对于我这样喜欢拍摄飞行中的小形鸟的人来说,这次亲自上阵,当然要多拍摄它飞行的动作啦。然而时运不济,天气不给力,总是阴沉沉、灰蒙蒙的,间或淅沥沥下点小雨,北方1月的气温还是比较低的,山区的气温比平原又低一些,在山沟中为拍鸟而搭建的阴暗的棚子里守一天,那个冷劲儿,着实让我们从南方来的人难以忍受。我是北方人,但低估了长时间在野外停留的困难,准备不足,虽然带了毛衣、毛裤和保暖内衣,这回全部都给穿身上了,但仍然觉得冷得很。数了一下身上的衣服,上身算上摄影背心,一共套了8层,下身算上短裤是6层,脚上穿了4层袜子和在深圳冬天才穿,一直觉得热的登山鞋。老话说得好,十层单不如一层棉,虽然拍摄的那几天当地气温较往常高不少,都在零度以上,可我全部衣服依然难以抵挡山区的寒气。老江比我有经验,他带了一些自热贴,这回派上用场,给了我两贴,塞到鞋底帮助脚来取暖,正所谓寒从脚下来嘛。可自热贴需要和氧气反应才能产生热量,塞到鞋底不透气,反应热效果不好,但聊胜于无,就不要要求那么高了。天气不好鸟况也不是很好,鸟不怎么活跃。演员不表演,观众很无语。不过细雨中不太多的几次飞行,还是被我抓到了。

小雨中飞行的红腹锦鸡

鸟点的隐蔽棚分两层,一层位置较低且靠前,一层位置较高并靠后。对于红腹锦鸡在飞行时拖出长尾的形态大小,靠前的棚适合400mm焦距镜头拍摄,靠后的棚适合600mm及以上的镜头拍摄。我主张尽可能近距离追踪拍摄,以便能够记录多的细节,即使我使用镜头的焦距是600mm,我也到靠前的棚里来拍。这样显然增加了追踪鸟的运动的技术难度,些许的偏差就会暴框(拍不全)。对于长期以追踪小形鸟飞行拍摄的我来讲,准确追踪红腹锦鸡大小的鸟飞行,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可以尽可能离近拍摄,让主体尽量充满画面且不暴框。

小雨中飞行的红腹锦鸡

晚上回到驻地,遇到两位也是深圳自驾来的鸟友,大家交谈中都觉得当地鸟况不理想,听说离驻地40多公里,更高的山上有一处鸟点,红腹锦鸡比这里多,且鸟比这里活跃。老江一听来了兴致,我们来的路上就一直幻想着到了地方能够下大雪就好了,能拍摄红腹锦鸡在雪地里飞行该多好啊!可惜现实是天公不作美,阴暗的天气不时下点小雨,鸟也不怎么活跃。现在听说有更好的拍摄点,地理位置又更高,这里地势低下雨,说不定高处会下雪呢。于是马上联系那个地方的鸟导,得到的信息非常令人振奋,那里确实正在下雪,估计一晚上之后,明天白天那里将会是一片白雪皑皑了。兴奋之余,当即决定明天一早就杀奔那边。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们就和那两个深圳鸟友一同出发了,他们路熟在前面领路,我们开车跟在后面。我们沿着山间公路开行,感觉地势越来越高,天也渐渐的亮了起来,看着车窗外的景致,依然没有雪的痕迹,心里开始打鼓了:难道昨晚雪下的不大,现在雪都化了?不会这么倒霉吧?......。啊!看到了!路边树枝上开始有白霜了,路上也有白霜了,是雪!是雪!前面车轮已经可以压出痕迹了!哈哈!......。

路上也有白霜了,是雪!是雪!

前面车轮已经可以压出痕迹了!哈哈!

兴奋劲一过慢慢的感觉有点不对劲了,路上雪越来越厚,老江驾车已经感到车轮有点打滑了。这是山路,一边是陡坡、山崖,一边是峭壁,万一打滑滑向哪边都不是好事。老江谨慎的驾驶着车辆,一路上坡下坡的,即不敢加速,又不敢刹车,车速越来越慢,最后在一段比较陡的上坡段,明显能感觉到车已经有横向移动情况了,太危险了!只好停下来,不敢再往前走了。离目的地还有好一段路程呢,难道好不容易遇到的机会就这样放弃了?正在犯难时,前面两位深圳鸟友回来让我们上他们的车,他们的车是4驱的,轮胎花纹也很粗大,这种路况对他们那车还可以应付。我们的车虽然也号称SUV,可只是前驱的,遇到这种情况可是没辙了。那可真是太感谢了!于是我们将车挪到路边,带上贵重物品(摄影器材),上了前面鸟友的车。行李等其它物品就放在自己的车上,这大雪封山的,没什么人迹应该没事。想到刚才看到路边就有空车停着,估计也是车开不上去就扔路边的。

这是下山返回时拍的,白天气温升高,到下午路上的雪开始融化了。

四驱车就是不一样,开起来稳稳当当的,大约又开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位于上的一个村庄。山上整个地面都被厚厚的白雪覆盖,那什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吧?就是形容这个景象的,那咱们就再给这景致添上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看看风流人物臃肿的行装,还有被冻的“坚毅”的表情

我们一行4人,在鸟导的引领下迅速奔向村后的一片空地,各自进入隐蔽棚找好位置准备拍摄。时间还早,鸟导讲按往日规律,可能还要等个把小时红腹锦鸡们才会出现。透过隐蔽棚开设的小窗口,看到前面空场一片白茫茫,中间立有几个粗树桩,一会儿心怡中的红腹锦鸡将会在这些树桩之间飞来飞去,就看你有没有本事抓取到它们飞行的瞬间了。

远处3个树桩,红腹锦鸡们将会在这些树桩之间飞来飞去

来了!有人压低嗓音悄声喊了一声。我向远处左面山坡望去,在挂满白雪的草丛缝隙中,一个黄点一闪一闪的,向空地方向移动着。我不紧不慢的端起相机,还没举到眼前,猛然间只见一团红色物体拖着长长的羽毛从左侧山坡草丛中腾空而起,飞快的擦着雪地,眨眼间就飞落到最左面的那根树桩上。太突然了,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估计是老熟“人”了,知道哪里有吃的,上来就直奔主题。正在为没有抓住这次飞版的拍摄机会而懊恼时,紧接着,噌!噌!噌!连续好几只黄的红的锦鸡们纷纷从左面草丛中蹿出,不过都是以在雪地里奔跑的形式现身。

从草丛中窜出的红腹锦鸡

这下可热闹了,隐蔽棚中立刻响起哒!哒!哒!的机关枪声,当然这声音里也有我的一份。锦鸡们有的围着树桩吃着鸟导撒下的食物,左一个,右一个的乱窜,有的会突然飞起到树桩上面,简直让人目不暇接。我要拍飞的,可这乱纷纷的场面顾了这只顾不了那只,等看到一只飞起来,再把相机对准它,它已经落到树桩上了,如果一值盯着某一只,可它偏偏就是不飞,眼睛盯着取景器,周围其它鸟在干什么就都看不见了。只能端着相机在下巴附近等待,眼睛不停的扫视现场,当发现哪只有要起飞的动作时,就迅速将相机指向它。

雌红腹锦鸡

如此反复举起、放下照相机,就像举哑铃一样。我的摄影系统5公斤多的重量,一会就觉得左臂开始酸胀起来,可鸟还在忙人就不能停啊!渐渐的觉得左臂有点发木了。由于有收获,受兴奋神经驱使,动作还能坚持做下来。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几分钟过后,经过一阵纷乱嘈杂的忙碌,锦鸡们如风卷残云一般将场地霍霍了一遍,又毫无征兆的突然连飞带蹿的逃离,隐匿于白雪皑皑的山坡草丛中了。

蹿向草丛的红腹锦鸡

飞向草丛的红腹锦鸡

终于可以歇歇了。我一边活动着发木的左臂,一边回看着相机里刚才拍摄的照片。虽然没经验而措手不及,但仰仗着平时拍小飞鸟的基本功,还不至于没有收获。这时才感觉到棚子里真的很冷啊!随身带的保温杯里有早上出发时灌的热水,喝点驱驱寒。到棚子后面跳两跳活动一下发僵的身体。走远些在人看不到的雪地里洒下些发黄的印渍,看了一下身边的树,联想到孙大圣到此一游,哈哈!回到棚里,继续等待下一拨战斗。

直到下午3点钟,类似的战斗进行了3~4次,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面的拍摄从容了许多,收获满满。有点小遗憾,就是整个拍摄过程都没有下雪,要是能拍到漫天飘雪中红腹锦鸡飞行的照片该多好啊!呵呵!知足者常乐吧,不要太贪心不是吗。

展翅高飞

凤求凰

下午3点,我和老江都觉得差不多了,就结束了本次拍摄。那两位深圳鸟友为了送我们,也一起下山。大家在我们停车的地方分手,他们继续到下一个鸟点拍摄,我们则踏上返深的路程。经过一个白天,路上的雪化的差不多了,路越来越好走,到山底下时路已经是完全干了。

回程我们选择了最短的路线,在高速服务区住了一个晚上,于第二天傍晚回到深圳家中。回程估算1500多公里。整个拍摄旅程收获不少,长了不少见识,也留了许多遗憾。最大的感触就是,开车跑长途还是很累的!从那以后,我一坐上车就想睡觉,你说这可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