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敦煌壁画走进本土绘本
- 时间:
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是漫天黄沙中的艺术瑰宝,是国人心头的千年自豪。但我们自以为的耳熟能详,实际上却是大段空白的历史,是到了敦煌也不懂敦煌的尴尬。
01印象中的敦煌:从电影《敦煌》到《文化苦旅》的故事
“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敦煌莫高窟就坐落在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所在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它在声声驼铃中走过了千年薪火不灭的岁月,一度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交汇地,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敦煌文物”闻名天下。
但普通人对敦煌的认知,大概也就止步于此了吧。毕竟要综合文化界、历史界、科技界、艺术界乃至各界的研究和评议,去全面、生动、权威地诠释敦煌太难了。而遗憾的是,国内长期以来,缺少普及敦煌文化的有力抓手。虽然也有不少宣传,却没有那么一首人人会唱的歌,让我们轻轻哼;也没有那么一本通俗的书,让我们津津乐道……
很多中国人最初的敦煌印象,来自电影《敦煌》。剧中,北宋历史悠久,但腐败透顶,为了追寻“新兴的文明”,落第书生赵行德离开开封,流离西域,途中被西夏军俘虏,机缘巧合跟队长王礼结为生死之交。后来,赵行德与回鹘公主坠入爱河,可惜爱人被西夏王李元昊逼婚,等他回来时已以死殉节。他万念俱灰,赴敦煌埋首整理经卷。王礼策动兵变事败,敦煌亦成一片火海。
小时候多次看过这部电影,漫天黄沙中连成一线的拐子马,士兵饱经风霜的脸,还有回鹘公主刺杀李元昊不成,从城楼跳下的惊艳一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人说:这部电影拍出了“大漠孤烟直”的境界,拍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气势,拍出了中国几千年的味道。可惜,影片根据日本历史小说家井上靖的名著改编,而且导演和演员都是日本人。
再大一点,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对敦煌有了更具体的印象。珈蓝胜境、千佛聚集、文明荟萃,走进敦煌,便如同走进了时空隧道,穿越甬道,便是千年。但同时也感觉悲痛难言。那个王道士好像就站在不远处的风烟中,愚昧的中国人把祖先留下来的敦煌瑰宝葬送了,给近代历史上留下耻辱的一页。
但毕竟,从电影和小说中认识的敦煌,加入了太多文学的修饰,艺术的处理。就在近日,终于等到一部老少咸宜的科普绘本《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一本书画尽敦煌历史,让我的敦煌情节有了一个生动现实的依托。
02 绘本中的敦煌:有趣、有情、有历史细节的真实
小女孩璐璐和爸爸即将结束在敦煌的探险旅行时,无意间捡起一块小石头,这石头长了一副皱皱巴巴的“老人脸”。入夜,小石头施展神奇的魔法,带着睡眠中的小女孩走进一场千年旧梦,将纵穿数千年的敦煌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由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权威编委,作者苏小芮因研究“龛空间”和中国宗教建筑而与敦煌莫高窟结缘,广阅名家文献,深入实地考察,对敦煌莫高窟有深刻理解。整书全彩铅手绘,笔触温柔细腻,故事娓娓道来,非常适合亲子共读。
1 “石眼”看敦煌,有趣
很久很久以前,小石头出生在一个大湖的深处。雅丹地貌形成期湖水干涸,小石头告别老朋友,一边流浪一边思考,走走停停,辗转来到敦煌,从河西走廊出现,到汉朝初建长城,到魏晋之后接踵而来的僧侣凿窟修行,到历代供养人云集至此筑佛祈福……小石头在金戈铁马的洗礼中,在壁画匠人的叮咚雕琢中,度过了一千多年的岁月。
在小石头眼中,“人”是一种聪明又奇特的生物,他们饲养牛羊,也耕种土地,制作的陶罐非常漂亮。人类你死我活的战争是“为了土地和财富”的争斗,而小石头希望战争早点结束的理由是,“我们石头最讨厌被踢来踢去了”。当从民工的手推车里被颠簸出来,小石头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不能去修长城,“我再也做不成石头勇士了”……
绘本借小石头的眼睛来看待世界,讲述敦煌千年的兴衰,叙事手法生动有趣,让孩子爱不释手。
2 “仁心”绘敦煌,有情!
从荒芜的雅丹地貌到如今的游人如织,从陶土时期到21世纪文明,小石头陪伴敦煌一步步走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者没有高举高打,试图全景式呈现敦煌的前世今生,而是选取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片段、故事、人物,用几百幅配色柔和,笔调温柔的彩铅绘图,循循善诱讲故事,引导孩子去发现敦煌中的人情味。
对大国征战一笔带过,小石头带着我们去认识骆驼刺、红柳这些沙漠植物;跟着商队走一走,去发现古人生活中有趣的东西;去见证汉代以后敦煌郡“华戎所交,一大都会”的繁华;跟着乐尊和尚去修行,在克服困难中学习领悟世界。等等。
包括对敦煌故事的解读也是独具匠心。敦煌遗存下来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以及藏经洞卷帙浩繁的大量文献,绘本仅有意识地选取了善良勇敢的九色鹿、张骞出使西域这样既有代表性,又能陶冶孩子情操,给予正面激励的几个故事来讲。用画面和文字呈现出了敦煌之情。
3 雕刻细节,还原历史的真实
虽然是跟着小石头看敦煌,画面很重视孩子眼中的“好玩”,《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真实再现了敦煌自公元5-11世纪初,敦煌在宗教、历史、地理、文学、语言、文字、民族、民俗、科技和艺术等领域的博物集藏。
一个和尚来到鸣沙山,挖了一个洞,开始修行,逐渐,周围出现了更多洞窟,修建的越来越气派,敦煌的建筑风格百纳海川,爱奥尼亚风格的柱子、仿若中原殿堂的殿堂窟、受印度毗诃罗窟影响的禅窟、神似支提窟的中心塔柱窟……
小石头想去当一块“长城石”,做勇敢的石头,保护国家和百姓。由此引申,讲述镇守两关四郡,护卫国境边关。阳关、玉门关、汉长城功不可没。进一步介绍,敦煌一带的长城是用当地的植物,编织成框架,铺满沙土、砂砾,层层夯筑而成的,十分坚固。
绘本出版之前,编校团队特别邀请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刘勤等共同组成专家团队,前后经过6轮审校讨论,确保书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有出处,力图用细节还原真实的敦煌,给历史刻下不变的注脚。
03寓教于乐,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实现价值增值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应该面向全民普及,特别是让少年儿童从小欣赏到敦煌艺术之美,汲取敦煌文化的精神营养。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涵盖299条9大类别知识点,跨越学科壁垒,紧扣课堂、知识丰富,同时又视角独特、生动有趣,利于孩子综合理解。当画面中的孩子指着骆驼喊大怪物的时候,书本前的孩子在新奇好玩中,认识了“沙漠之舟”。这就是乐学乐教的力量。
更难能可贵的是,绘本的配色、构图、呈现方式,深得敦煌壁画传统之神髓。适应现代艺术潮流,在保留敦煌原有的艺术作品基础上,用现代彩绘复原敦煌壁画中的佛本生故事,临摹莫高窟的壁画、佛像、彩塑艺术,对敦煌艺术进行了再创造,用新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敦煌艺术的多样性。
把敦煌文化艺术植入本土绘本设计中,在传统和现代中间找到一个融合点,使经典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价值增值。
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少年儿童教育的底蕴和文化性。利用绘本这种以色彩为艺术语言的形式,在气氛渲染、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方面激发儿童共鸣,启迪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做好应有的储备。
写在最后:
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前所作《敦煌劫余录》中提到,有人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但先生以为,敦煌最大的遗憾并非外人掠夺、盗取敦煌文物之事,而是“自发见以来,二十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
陈先生所言不虚。往事不可追。未来,如何在热爱敦煌,以敦煌为荣之余,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文明,使之发扬光大,让沙漠明珠大放光华于世界之林,才是对国人来说最重要的事。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时常感叹,当前国内童书市场流行的大都是境外获奖畅销绘本,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本土绘本”反而凤毛麟角。所以很高兴看到这本有关敦煌的绘本,希望这样的童书越来越多,在下一代人的心中充满传统艺术的种子,让中华文明在寓教于乐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