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远城区有座石头村,使用石头材料建造而成

  • 时间:

  小村的生活面貌与城市相反,它有绵延的山岭、寂静的小河,还有丰收的田野和斑驳的土房,在小村生活,总能发现自然的和谐。像在湖北武汉远城区新洲境内,就有一座叫石骨山的小村,村庄如其名,里面的民房大部分是就地取材,使用石头材料建造而成。在小村里走一圈,看到每一栋民房,或空缺无人住,或陈旧斑驳不堪,尤其是村后的山地面貌,杂草丛生,烘托出沉寂又荒芜的状态。

  与其他多数村庄的地理地貌一样,石骨山村远离武汉城区,即便距离新洲主城区也有一定路程。从武汉市自驾前往,要走不少里程,大致的方向是先出城,可从江岸区到汉施公路。之后沿着汉施公路一路北上,往新洲城区方向进发,在快到城区的时候往北,转到上聂线上。到了上聂线,里程走了大半,再向西来到风长路的口子,往北直接到凤凰镇的石骨山村目的地。基本上,出了武汉城区,沿途路况就会大变样,少了密集机动车,蜿蜒路基和自然生态,使得自驾轻松且自在,这实际上也是石骨山村周边的生活状态。

  进石骨山村后,沿村里的主干道进去,看到所有民房建筑的风格差异较大。像村口的几座新式楼房,属于近年来新建的,风格和装饰很前卫,实际上也是村舍的形象代表,但这种代表仅仅是建筑上的。相反,到村里后,随着小路的延伸,行道树与路基完美融合,有原生的香樟树,也有后来种植的杨树,相互搭配,凑成了一段不小的树林。村舍建在树林这边,也有几座零星的小房子建在树下,成相互依靠之势看着状态还不错。

  我们拜访的这家,位置位于石骨山村最后面。那里有一条一车道的小路通达,机动车只能开到外围的一块空地上,然后顺着小路步行进去。路两侧有其他民房建筑,建设的密度很大,基本上连过道也不留出来。走到一间民房的侧面,小路过去,原来后面还有绵延的几排房屋,如此布局,真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前面第一间,是一栋石屋,外墙上巨大的石头看着很显眼,由于没有装饰水泥石灰,石头与石头之间的建筑铆合点都清晰可见。也是看到了这一栋屋子才明白,原来不规则的石块也可以累积出规则的墙壁来,工艺不凡。

  走近那一栋石屋,它建在几棵香樟树下,路基和树周围的泥质很硬,看着年代感久远。石屋的大门紧闭,尚没有贴对联,估计今年没有人回家过年,但大门前的空地被清扫得整齐如新,想必是邻居所为。这一栋石屋占据着路边第一家的好位置,那一栋与之为邻,造型和外观如出一辙,尤其是大门两边的石块体积,露出一个平面,与门框处的巨型条石累积在一起,严丝合缝,看着坚固异常。门框下是大门,还有门槛,上面雕刻着花纹,年代感不长,但花纹的雕刻,同样十分考究。

  继续往里走,沿小路外沿去看,后面几排的屋子还是石屋,但外墙造型有些差异。比如倒数第二排的第一间石屋,虽然主体承重墙还是大石块累积,但第一层平面往上,接近屋檐的区域,石块换成了红砖。青色的大石块和红色的砖头,反差很明显,建到顶层,又铺了一层青砖,上面架着木头顶梁,那里也是屋檐瓦片的起落点。黑色瓦片,带有一定弧度转角,看着非常熟悉。天晴下雨的时候,屋檐有一定作用,至少对墙壁的遮掩效果很直观。

  一鼓作气走到石骨山村最后面,看到的是一座类似山丘的小包,海拔忽略不计,唯有植被长势茂盛。山包上的地质很复杂,有沟壑纵横,全是小树,估计被改造推到过,与之交界的几栋民房,也清晰挖出一条垂直的沟壑,猜测是疏通流水的作用。由于距离山野之地近,又年久失修,使得最后一排的旧房屋全部废弃,破败的样子甚至看不到完整的生活痕迹。外人过来看到的是,只有镂空的主梁,几块石头丢在泥沙上,引出大痕迹。

  根据几位长者介绍,石骨山村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是当地有名的大村,是典型的“大户村落”,那时候还建了人民公社,各类石头建设的房子不计其数,可谓人手标配。那时候,村公社办公和生产的房子也是标准的石屋,一度相当辉煌,成为那一代人引以为傲的记忆。但现在,曾经的石屋数量锐减,虽然被批为文保单位,但没落之态,难以挽回,一座石骨山村,看着让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