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安门外什刹海旁有一座火神庙,历史悠久
- 时间:
北京地安门外什刹海旁有一座火神庙,全称为“敕建火德真君庙”,又俗称“什刹海火神庙”,位于地安门外大街路西、万宁桥西北侧、什刹海东岸,是一座道教正一派宫观,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这座火神庙在北京众多火神庙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
什么是火神庙
道教有祭祀“五星七曜”的说法。“五星”指的是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加上日、月,合称“七曜”。火神是代表五行中“南方火”的神祇,其代表星宿是荧惑星。
北京有多处火神庙。据记载,民国初年,北京城内有火神庙17处。现在保存下来、规模较完整的有什刹海火神庙、琉璃厂火神庙、花市火神庙等,其中,什刹海火神庙无疑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
什刹海火神庙为历代皇家看重
什刹海火神庙建于唐代贞观六年(632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比同期所建的法源寺还要早3年。北京作为都城至今有800多年历史,可谓“先有火神庙,后有北京城”。历史上在北京什刹海一带有“九庵一庙”的说法,“一庙”说的就是火神庙。但在元代之前,火神庙规模很小,殿顶都是灰瓦,远看与普通民房没有太大差别。
元代将都城建在今天北京什刹海一带。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开始营造大都城的时候,有龟蛇出现在今西直门外的高梁河上,群臣解释说,这是真武神光临,真武神为水,其德惟水,水能胜火,宋朝亡定了。忽必烈大喜,下令将什刹海边的真武庙整修、扩建。
什刹海火神庙是重要文物遗迹
什刹海火神庙占地并不很大,但布局严谨、精巧。整个建筑群包括三进院落。最南端为山门,单檐歇山顶,门上悬挂着赤字金匾“敕建火德真君庙”,表明它由皇室拨款修建的尊崇地位。
第一进为“荧惑宝殿”,即火祖殿。此殿供奉南方火德荧惑星君,即火神爷。火祖殿内原悬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匾及对联。
匾曰:“司南利用”,联曰:“菽粟并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
另外,此殿顶还有一漆金八角蟠龙藻井,精美至极,十分罕见。
第二进为“万寿景命宝阁”,即玉皇阁,明代称皇极殿,是座五间二层硬山顶阁楼,明万历御题“万岁景灵阁”,清乾隆改题“万寿景命宝阁”。阁内原悬有乾隆御匾“紫霄香案”。原来二层阁上供奉玉皇大帝,一层供奉真武大帝。真武大帝亦称玄天上帝,是北方大神,也是水神。
“万寿景命宝阁”前有一尊大铁香炉,看似普通,却来历非凡,是乾隆年间内务府慎刑司员外郎冯七十四敬献给火神庙的。这尊香炉100多年前流失,后为荷兰驻华大使馆收藏。2011年5月10日,荷兰政府将香炉归还中国,安放于火神庙中。这成为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一个见证,也是一段佳话。
第三进为“斗姆阁”。阁内原悬有乾隆御匾“妙统辰枢”。这一进现在还没有开放。此外,东路还有慈航殿,西路有三官大殿、财神殿等。
值得一说的是,火神庙内有一个月老殿,吸引了无数信众前来。月老,又称月下老人,在道教里是天庭的一位上仙。在民间传说中,他是主管婚姻的红喜神,也是媒神。清人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中说,月老“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在非烟非雾中”。月老持两件法宝,其一为婚姻簿,簿中定下世人之婚姻安排;其二为红线,用以连接有姻缘的男女。什刹海火神庙素有“拜火神中状元,拜月老得良缘”的美誉。
什刹海火神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是一座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