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藏着200多口古井,是一道美丽风景线

  • 时间:

  水井于现代城市,早已是可有可无的生活设施,但在云南红河州的建水县却不同,水井至今仍是当地人不可缺少的生活部分。他们用井水泡茶、煮饭、做豆腐,洗衣、洗盆、洗蔬果……也许没有了水井,建水就失去了灵魂。

  建水的井,也是一景。说起来好像很奇怪,细究起原因,却很简单,水是城市的命脉,建水的水好,自然也就攒下了很多声明远扬的水井。

  有1200多年历史的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县城,建城就开始挖水井,从唐宋元明清一直都有水井陆续出现,建水古井散落在建水古城的大街小巷,其中单眼、两眼、三眼、四眼等多眼井口并存相连,数目众多,造型独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古井在逐渐减少,古城内至今完整保留的200多口井,大多数都是明清时期留下的,见证着县城历史的变迁。

  有井的地方就一定有古老的生活方式,水井是中国古老城市的主要供水设施,所谓的市井生活,我以为,那“井”字除了有描写街道场景之外,更多还是指喝水的那口井。

  在建水的古老街巷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古井的身影。要在城区寻找古井,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只要沿着古巷里人们担水时留在地上的水滴走,总能找到一口口古井。

  建水现存古井最出名的绝对是西门外的大板井,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这口600多年的古井声名远播。

  大板井也称溥博泉,井在西南城墙外,《云南图经志书》说,“其泉清洁无卤而甘,日汲不竭,以之酿酒,味胜他泉。”这也是建水城区口径最大的水井,也是我见过的最大的水井。

  井口圆形,直径有3米多,井栏由6块石板和6根石柱接成,井边有供着水神的庙宇。大板井井水清澈,是软水,用来沏茶,据说有甘甜味,用来做豆腐,细嫩可口,建水有名的西门豆腐,就用此水做成。

  现代的城市人用上自来水后懒得去井边挑水,如今还肯颇费周章挑井水的不外乎两种人:认定井水好吃养人的守旧老人,取水做豆腐的作坊人家。

  到古城建水吃烧豆腐,朱元璋时代的古井,好水出了好豆腐,传袭数百年的手艺,至今完全是家庭作坊家族完成。

  还处在正常生态的古井多在古城的西门外,几条巷子里弥漫着豆腐发酵的酸味,大部分的豆腐作坊都集中在古井附近,“西门豆腐”“西门开水”的招牌昭示着这一古老产业链。

  建水的烧豆腐很出名,根本原因就是这里做豆腐的井水好。在西门小街古旧的房檐下,敞开着一扇扇木板门,飘散出烧豆腐的味道。

  建水的小吃店以豆腐为主,在云南其他地方作为日常小吃的米线、饵丝在这里只是烧豆腐的陪衬品,是小餐馆的兼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回去之前吃一顿豆腐,是一种享受。

  此外,建水古城内还有龙井、红井、诸葛井、涌莲井、永宁井等。其中既有半眼井、单眼井,又有双眼、三眼、四眼井,这是别的地方很少能见到的。

  井沿被绳索磨出深深的凹痕,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岁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唯独不变的是井边取水的这幅生活画卷,聊着一天的喜怒哀乐繁杂小事,取一桶清泉,这许是很多城市不变的生活场景。

  若要论雅致,还得数城墙脚小巷里的四眼井,几乎是一个袖珍的庙宇结构,一井四眼,正落在紧闭的龙王庙门口,井沿青石上的道道勒痕正是系在水桶上的绳子数百年的无声记录。

  然而,如果我们要画一个市井生活圈,那个圆心必定是在大板井。围绕此井,打水的人,送水的人,喝水的人,以及做豆腐的人,烤豆腐的人,吃豆腐的人,共同组成了建水的古井生活圈。人们常说,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虽然如今家家有自来水,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离不开它,有的老人从远则4、5公里外,骑着三轮摩托、电动车,肩挑人扛前来取水,古井是建水喷涌不竭的灵魂,是生存繁荣的重要标志,是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与古城的老街、老巷子、老民宅一样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千古绝唱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