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河之城”浴火重生,休闲散步的网红地

  • 时间:

近年来,随着盐城经济发展不断加快,黑臭水体排放量的急速攀升让原有基础配套设施不堪重负,排水基础设施薄弱,河网水系动力不足,一些河道,甚至出现了水质浑浊、发黑发臭现象,水体污染、生态环保问题日益突出。

由中交上航局承建的江苏盐城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第三防洪区,主要施工内容便是对108平方公里的核心市区进行水生态治理。“我们到这里来,就是来为这座‘百河之城’对症下药,向黑臭水体‘宣战’!”动员会上,项目党支部书记肖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百河之城”重现往日光彩。

“治病”需“治急”。经过前期现场勘察,项目团队发现水体黑臭、环境恶化问题愈发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污泥淤积越来越多,污水滞留,废物沉淀,让大部分的污染物就沉在了河底,清淤工作便成了当务之急的第一道工序。项目团队结合以往在河道治理整治工程的经验,采取“先中央、后两侧”的思路将市区划分为两个分段进行施工,同时,他们还根据不同河流的特点,在工艺上进行改进和技术创新,不仅在施工时提高了清淤效率,还在运输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滴、洒、漏”等现象。随着清淤工作的全面完成,河道恶臭乱象、沿河整体风貌得到了初步改善。

“治病”需“治根”。要想完全“医好”河道,清淤只是第一步。“如果不从根源上整治,黑臭问题卷土重来是迟早的事。”项目工程部部长刘鸣明心里十分清楚治根的重要性。由于第三防洪区内部分河道周围的老旧小区较为集聚,原有的雨污合流模式不仅效果不好,日常维护也不到位,污水管道早已受损严重。“楼下的污水管隔三岔五就得堵一次,搞得小区里都臭气熏天的。”附近居民抱怨道。另一方面,项目团队发现这些河道周边的管线布局错综复杂,各类污水从密布排污口的随意排放,垃圾的大量堆积,导致驳岸受到损坏,河道变得越来越窄,“死水”的现象比比皆是,提高河流水体自净能力迫在眉睫。

为了从根源上“治水”,项目团队多次实地考察,针对不同河道的环境,制定出相应方案。首先,项目团队采取新建污水管对沿河的排污口进行拦截,并重塑城市污水管网提高效率,让经过雨污分流之后的雨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水则汇入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接受净化,避免对河道造成过度污染。此外,项目团队以“将死水救活”为目标,通过水系连通和闸站工程,扩大输水管道的承载量,还直接从水源地向市区河道补给优质水源,激活市区河道流水,贯通全线河道,让水真正“活起来”。“去年年底,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三防洪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实现了污水全过程收集、处理。”刘鸣明介绍。

“治病”需“兼治”。在“治急”、“治根”的基础上,项目团队乘胜追击,全面推进水生态和水景观施工,进一步提升水质,保障河道生态稳定的持续性。在治理水生态方面,项目团队通过生物修复、曝气增氧等技术,促进河道内有机物分解,去除氮磷等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增强并恢复水体好氧微生物的活力,达到改善水体指标的目的。在恢复水景观方面,项目团队在河岸两侧布置大量绿植,进一步防止淤泥堆积、土地流失。如今,经过系统整治的市区内多条河道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网红地,一幅城水相依、人水相清的水城绿都画卷逐渐展开。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盐城市以“百河之城”作为最凸显的符号,成功荣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