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宰牲场,与上海的繁华格格不入

  • 时间:

去上海旅游的游客也主要是去体验上海这光彩照人的一面。但是,这也仅仅是上海的“一面”,上海有的,可远不止“十里洋场”,也有些地方,安详静谧仿佛江南小城。

此外甚至有些景点都算得上“阴森”,但依然吸引了诸多文艺青年的目光。当然了,这样的景点一定是小众的,毕竟在大多数游客眼中,这样的地方能成为景点简直匪夷所思,能知道这里的,要么是旅游“老炮”、要么就是老上海原住民。

这个地方,就是上海虹口区的“1933老场坊”。

1933老场坊

它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溧阳路,因为地理位置相对来说比较偏远,知名度也不太高,所以绝大多数来上海旅游的人不知道这里的存在。

不过现如今,它已经成为了诸多文艺青年争相打卡的“圣地”了。别看1993老场坊从名字上听起来特别有格调,但实际上它既不是博物馆、也不是书吧,更不是类似于小众私人影院、酒馆那样洋溢着小资情调的地方。

它的前身,是上海工部局的宰牲场,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屠宰场”。

现如今它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座文创产业园,并且凭借自己独特且富有艺术气息的建筑外形,吸引了各式各样的新奇的科技产品以及创意公司落地于此,从而吸引了大量文艺青年和游客前来打卡。

1933老场坊地如其名,是1993年由上海工部局出资建造的。参与设计的是当时英国著名的设计师巴尔弗斯,因为当时工部局位于公共租界,所以最终决定采用英国的设计师设计,然后再让我国当时著名的建筑营造商来主持建造。

整体风格上,1933老场坊采用的是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式风格,将建筑工艺与工业生产工艺这两种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艺术风格完美结合。

建造这座建筑的水泥全部都是从英国进口,使用的是当时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保证了整个建筑的坚固程度。在多方努力下,最后以超高的艺术水准,将设计蓝图转化为了这一看起来雄伟奇特(当时看来)建筑实体。整个建筑外表看起来大气却又不显得张扬,精美的装饰都显现于细微处。

1933老场坊整体外观呈现灰黑色,建筑面积约有3.17万平方米,上下共有5层,内布局奇特,整个建筑高低错落有致,廊道盘旋,颇有几分欧式宫殿的影子;内部设计次序分明,但又如迷宫般精巧。

生产工艺流畅顺滑、房屋结构精巧严密、建筑设计超凡卓越,这在近百年前的上海可谓是开创了先河,也难怪网上有不少人不相信它的前身居然会是一个屠宰场。

毕竟屠宰场无论如何都和“文艺”不沾边,而这个用来宰杀牲畜的1933老场坊却真的将这两者做到了合二为一。

据说当时这样规模和格局的屠宰场一共有三座,但后来只有1933老场坊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当时为了修建这座屠宰场,光是建筑材料和设备就足足花了330万两白银,足以见得当局对它的重视。

当年在建造这里的时候,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自然也就没有电风扇、空调这一类的装置。后来社会生活水平发达了,但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全老场坊的原貌,也没有再考虑装一些现代化的电器。

不过不用担心夏天来参观会不会热,在开始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将这个问题考虑进去了,所以根据老场坊的建筑结构来看,这里可以依靠物理原理在夏天自动降温的。即使是夏天游览此处,也不会觉得闷热。

现在的1933老场坊里入驻了不少特色商店,看起来就像一个奇怪的商场。虽然想力求保持老场坊最初的样子,但时过境迁还是有很多东西变了。不过即使如此,老场坊依然有着独特的韵味。

它与上海的繁华格格不入,反而遗世独立,偏安一隅,保留着一份独特的“阴森”之感,不过这种感觉并没有阻挡文艺青年们前来打卡的热情,这份“阴森”也成了它“孤高清冷”的证明。

1933老场坊的那份“不同”,也许就是它吸引了诸多文艺青年的原因吧。而它的这份“不同”也让它在诸多影视作品中露脸,其中气氛与它最契合的恐怕就是《小时代》系列了,整个系列电影的色调都灰蒙蒙的,仿佛披着一层纱布,与老场坊的气质倒是意外相配。

结语

如果来到上海游玩,感兴趣的话可以来1933老场坊逛一圈,能够见识一下,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