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这么几种美食,光听名字一定会误会
- 时间:
1、朝天锅
朝天锅是什么?
很多人一听朝天锅的名字,十有八九的会认为,这是一种火锅吧。
其实不然,在山东潍坊,朝天锅不是火锅,而是烙饼卷肉。
可是明明叫朝天锅,为什么会是烙饼卷肉呢?
这也太奇怪了吧?
别急,咱们慢慢道来。
潍坊市是山东省的地级市,著名的“世界风筝之都”,可是在古时候,这里是与苏州齐名的地方,当然了,那时候叫“潍县”,大概就是明清时期, 时称“南苏州,北潍县”,可见当时有多繁华。
为什么能与苏州并肩呢?
据记载,当时的潍县手工业相当发达,以“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于世,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朝天锅的由来,与这种大环境息息相关,到了清代中期,潍县大集发展成山东最大的集市,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号称“十万之众”。
这么多人,除了说明商贾云集,商业繁荣,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吃饭。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商业活动的繁忙,尤其是一些干力气活的劳工,这时候就要求得吃好吃块!
朝天锅就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
今日的朝天锅,可能看不到锅,但在当时,“设于集市,露天支锅,围一秫秸箔,名朝天锅。”
这就有点像是露天的火锅了,但还不是火锅,更像是大锅饭。
人们以锅台为桌,食者围锅而坐,吃饼卷肉(各种肉品)、肉丸子、鸡蛋,用木勺喝汤,佐以疙瘩咸菜和葱白。
再往后来,就发展到了室内,直至今日的形式,也就远非当时的朝天锅了。
潍坊朝天锅是山东名小吃,中华名小吃,潍坊的一张饮食文化名片,有人说,它是郑板桥所创,当时郑板桥在潍县做知县,见人们赶大集吃不上热乎饭,于是灵机一动,发明了朝天锅。
不过,也可能是当时的老百姓,出于方便,选择了这种方式,属于集体创造,集体智慧。
2、媳妇饼
听说过老婆饼,可你听说过媳妇饼吗?
俗话说得好,老婆饼里没老婆,同样,媳妇饼里也没有媳妇,但是,却跟媳妇有关系。
媳妇饼是山东胶东一带的美食,主要流行于威海,特别是在乳山、文登家喻户晓。
这种饼,也叫喜饼,是一种面食,主要用麦面、糖、鸡蛋等原料,烘制而成,成品后,色微黄、香味扑鼻、口味独特。
那么为什么叫媳妇饼呢?
原来,过去是女方出嫁前,放在箱底,带到婆家,送给新郎的"体己干粮",所以叫"媳妇饼"。
在当地主要用于喜宴上,图吉利,自然有“喜饼”之称,算是一种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另外,这种饼还有一个名字,叫“被窝饼”,怎么叫这么一个名字呢?
前面说了,这是女方出嫁前,特意为男方做的饼,当洞房花烛夜,小两口说完悄悄话,累了,自然要垫垫肚子,于是有了“被窝饼”的说法。
如此说来,这媳妇饼里,还真有媳妇?
3、糁汤
说糁汤,到底是啥汤?
外地人肯定一头雾水?
其实糁汤是一种流行于山东鲁南、苏北、皖北、豫东的美食,特别是在山东,早上喝上一碗糁汤,赛过活神仙!
这种汤,很有北方饮食特色,食材里面要有麦仁,喝起来才地道,有口感。
另外,在临沂、济宁、枣庄等地,糁汤的做法,演化出不同的派系,比如临沂,就有牛肉糁,熬制的时候,加上大量的黑胡椒,所以是“黑糁”;而枣庄、济宁一般都是白糁汤,就是用白胡椒。
当然,糁汤,不止于此,还有鸡蛋、牛骨羊骨猪骨或老母鸡等熬汤、喝的时候,再来一小撮香菜、虾米,淋上两滴香油、两三点醋,那味道就美了,鲜香无比,味道浓厚,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关于糁汤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若追溯起来,可能很早就有了,《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
而今的糁汤来历,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现在的临沂、滕州、也可以是徐州,甭管是哪吧,反正是这个意思,总之是喝了这种汤,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大加赞赏,问这是啥汤?
于是,后来有了糁汤的叫法。
而糁汤的“糁”,也是独特的一个字,本来没有具体的说是哪一个字,有的地方叫啥汤,有的叫糁汤,有的叫潵汤,还有叫撒汤的,甚至说不清,干脆叫SA汤,算是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美食吧,饮食文化里的一朵奇葩。
山东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不仅有高大上的鲁菜,还有很多特色的地方小吃,朝天锅、媳妇饼、糁汤都是民间美食,流行于市井之间,老少皆宜,不知道你吃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