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海深处,有着一座村落
- 时间:
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上绝大多数沙漠都是禁区一般的存在,即使出现人类活动的迹象也是在沙漠的边缘地区。哪怕是沙漠相关的旅游活动,也几乎不会让游客深入沙漠腹地,因为这是非常危险的。
然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公认的死亡之海深处,却有着一座鲜为人知的村落——达里雅布依,而他们生活的那片地区,也被认为是塔克拉玛干最后的绿洲。
沙漠与绿洲
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信已经不需要更多的介绍,哪怕没去过,大多数人也应该听说它的威名,对它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无论是它3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的名头、昼夜达到40摄氏度的温差,几乎都被人所熟知。
目前除了民间专业的沙漠探险队外,几乎很少有人会深入到塔克拉玛干腹地。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里除了绝美的大漠景观外,还有“杀人”不眨眼的恶劣自然环境。
哪怕是《东邪西毒》《无人区》这样的电影团队取景,也不过是在塔克拉玛干周边转悠。至今为止,能成功穿越塔克拉玛干的人屈指可数,哪怕是如今修建了三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很多人也都对此地敬而远之。真正凭借自身力量横穿沙漠的人可能比成功登上珠峰的人还少。
而达里雅布依,就是被一位横穿塔克拉玛干的冒险者发现的,这位探险家是一个瑞典人,名叫斯文·赫定。
1895年,他沿着一条叫做克里雅河的河流一路北上——这条河流是一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河流,全长530公里,发源于昆仑山主峰。
赫定凭借着自己早先对当地环境的调查研究,以及当地居民的帮助,最后成功横穿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后来在沙漠中发现的楼兰古城,就与赫定有关,也正是凭借这项发现,赫定作为探险家的名声享誉世界。
也正是他让世界第一次发现了原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还藏有这样一片“小小的绿洲”。
达里雅布依
不过即使如此,我国直到上世纪50年代,管辖该地区的于田县相关部门才知道沙漠深处竟然还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于是便派了考察团前往当地调查情况。
达里雅布依位于沙漠纵深238公里的腹地,因为克里雅河的存在而得以保留至今,没有被沙漠中的暴风与沙石吞噬殆尽。当地之所以被称为“塔克拉玛干最后的绿洲”,克里雅河功不可没,村庄周边的胡杨、芦苇、村民们放牧的羊群乃至村民自己,都是靠着克里雅河才得以延续至今。
也正因此,达里雅布依的村民们将自己称作“克里雅人”。不过当问起他们是何时居住于此的时候,村民们却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老一辈说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几百年,但具体是“几百”呢?没人说得清。稍年轻一些的人就更直接了,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
虽然达里雅布依这片地方的历史,从考古发掘上看,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以前,但达里雅布依的村民到底是什么人,他们从何处而来,恐怕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成为一个谜。不过有不少人猜测他们是楼兰人的后裔,也有人说是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王朝的猜测。
但无论如何,都没有人能拿出非常有力的证据去佐证自己的观点,毕竟这些古王朝的消失本身在历史上就谜团重重,更别提去用一个谜团佐证另一个谜团了。
而对当地相关部门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如何对达里雅布依进行建设。毕竟全国的偏远地区都在搞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而克里雅人却还过着原始、落后且贫穷的放牧生活。
并且在两百年里,他们与外界几乎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当然这也并非他们刻意避世,而是因为从达里雅布依走到县城着实不是一条好走的路。所以这里也成了我国最难到达的村庄。
另一方面来说,村民们也确实不愿意离开自己世代生活的地方,外人看他们生活贫苦,但他们自己却早已习惯,甚至还能自得其乐。
他们的心态可能就与很多“钉子户”的心态相关,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也许外人看来这里的生活条件并不优越,甚至算得上恶劣,但他们对这片自己世代生活的土地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愫。
结语
不过鉴于沙漠绿洲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所以达里雅布依村民们的搬迁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只是不知何时会真正启动相关的措施罢了。
而对于这群披着一层神秘面纱的克里雅人,他们身上的多重谜团,就只能交给相关的研究人员去慢慢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