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省份中的“老大哥”
- 时间:
旅游景点,尤其是网红旅游景点,堪称当代一大财富密码。哪怕网上无数打假、扒皮的人实锤了很多旅游景点都是靠滤镜和P图才有的效果,依然有很多人对那里趋之若鹜。
不过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网红旅游景点还没有那么大的水分,多少都是有些真材实料的,只是随着旅游的增加,很多的弊端也就暴露了出来。
要说起我国初代的,能算得上“网红”的旅游地区,那莫过于丽江、大理了,而它们又同属于一个地方,云南。
云南,旅游省份中的“老大哥”
说起云南,其实至今为止它依然和“文艺”“小清新”等正面词汇联系在一起,很难想象它在过去曾一度被扯进过舆论漩涡,声名狼藉。
如果说曾经在网上被“黑”得最惨的人是河南人(因为提起河南人就让人联想到偷井盖)的话,那么被“黑”得最惨的省份就一定是云南省。
其实在更久远一点的过去,云南的旅游业走得一直都是民族风情和差异性的路子,阿诗玛、五朵金花、香格里拉等,主打的都是这样的特色,也一直走得很好。
那么,云南的旅游战略是从何时转变的呢?大概是千禧年的时候,第一批都市白领兴起了。那时候人们大多数追逐的还是一种“城市小资情调”,穿着端庄得体地坐在咖啡屋里一边喝咖啡一边敲键盘。
但在当时,就已经有人不满足于这种冷漠的大城市氛围了。那个时候,“去远方”就成了人们的一种向往,而云南的地理位置正好就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正是因为赶上了这个好时候,云南才能迅速崛起,成为旅游省份中的“老大哥”。
文艺小资之地
不过面对年轻一代,再打那种带着年代感的民族风情牌,似乎不太好使了,于是云南开始寻求转型。其中转型最成功的莫过于大理和丽江。
“文艺小资”这个标签迅速被贴在了二者身上,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青年前往。他们背着行囊,住在家居氛围浓厚的民宿里,在大理和丽江的街道上走走停停,在小酒馆里喝酒、听着流浪歌手演奏吉他、在店内的墙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温暖、宁静、浪漫,这是很多人对大理和丽江的印象。无论是刚毕业、已工作还是逃离职场,人们都纷纷聚集到这里,抒发着一腔文艺情怀。虽然他们无法像海子、三毛那样写书,但是吼两嗓子还是可以做到的。
而后来,一系列关于大理和丽江的电影、书籍的出版,让人们更加向往这个“诗和远方”的圣地,毕竟比起西藏,这里没有高原反应,来往交通也更方便,很多人心仪此处也不奇怪。相关产业的带动更是将丽江和大理的人气带向了新的高峰。
不过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螺旋上升的,说得直白点就是一切事物都会“盛极而衰”,在兴盛了十多年后,云南省迎来了旅游业发展中的至暗时刻。
从声名狼藉到东山再起
记得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在网上顶多是调侃一下文青们的矫情和“做作”,但后来,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都爆发了出来。似乎一夜之间,风向就变了。那些地方从小众高端的文青圣地,一下子堕落了。
“脏”“恶心”等批判之语扑面而来,连带着整个云南的口碑都受到了重创。如果说上述情况只是游客本身的不检点、不自爱,那么后续被曝光出的种种天价食品、天价房费、同质化的景色之类,就完全是景区当地的问题了。
同样地,大理和丽江光芒太盛,完全遮挡了云南省其他地区的风头,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一提起云南,很多人除了大理和丽江根本讲不出来它还有什么别的好玩的地方。
这也间接加深了很多人对于云南的刻板印象,觉得那里除了大理,就是丽江,没什么意思,都是被包装出来的。
面对口碑的下滑,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挽救口碑,出重拳打击市场乱象,整顿旅游业,对一切不法行为都施以重拳。
与此同时,云南也加大了对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宣传力度,推出了许多新型的旅游路线,让旅游业回归正常,让彩云之南最终以一个正面的形象再次进入人们心中。
云南,这个初代网红旅游省份,终于实现了绝地反击,东山再起。
结语
如今,云南已经在极力地在消解“网红旅游地”“文庆旅游地”等等标签,但是现在网红打卡地、网红旅游大省太多了,云南作为老牌网红地没有被埋没,依旧成了大家向往的地方,每年来旅游的人也是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