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

  • 时间:

 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域规划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其中青海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于201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规划中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

  2020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在昆明举办,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年,中国将结束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工作也正式提上日程……

  2020年下半年,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将正式挂牌

  自2019年5月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已启动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评估工作。达到标准和要求的,将正式成为首批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建设首先是一项体制变革,实施全新的运营机制和模式。作为国家生态治理战略,国家公园将以2020、2025和2035年3个时间节点逐步推进。

  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到2020年,提出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并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制定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到2025年,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法律法规、管理和监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5年,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