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的非物质文化

  • 时间:

彝族刺绣/ 云南省非肉体文明遗产

景东彝绣 以安详镇青云村为焦点点辐射发起地区村落300余名彝族绣娘,大力传承和发展彝族刺绣。彝族主妇们所绣的物品上至日月星斗、云霞雷火,下至山水花木、走兽走兽, 其手法以平绣、插绣、接绣、打籽绣、栽花绣、扣针绣为主。

青云村地处无限山,全村居民100%为彝族。 全村及区域村组主打品牌为“密撒把”彝族手工刺绣。2014年,获首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提名奖。

中国美术学院扶直景东青云彝绣启迪的这相关文创制作品于2019年9月表态杭州文博会中国美术学院展厅。

02

彝族打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激进跳舞,国度级非精力文明遗制造之一。

彝族打歌,又称“跳山歌”、“跳歌”、“跳笙”,每逢春节、大年、火炬节或婚嫁、团聚,人们都市通宵踏跳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多在晚出息行,最早时先在舞场中央扑灭篝火,人们以火为圆心,人造围成一圈或数圈,踏地为节,跳舞赞扬。

03

彝族羊皮舞 / 省级非精力文明遗制作

“景东十八怪——羊皮褂子穿在外”,羊皮是彝族最早的衣饰。羊皮褂子,不单是历史上最为陈腐、最为实用的御寒物,而且对千年演化发展着的彝族衣饰和彝族歌舞都有着深入影响。当历史悠长的羊皮褂赶上古老浓烈的彝族舞,就衍生出了弥漫原始而人性的具有浓厚处所特征的舞蹈——羊皮舞。

04

彝族杀戏/ 省级非肉体文化遗产

杀戏,传播于景东花山镇、冷巷乡与镇沅九甲乡的一种破旧而难得的剧种,已有200多年历史,由于戏中可能是砍砍杀杀的武冲步履,故称“杀戏”。外埠艺人则称之为“老砍刀戏”“小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