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胜境”打鼓岭

  • 时间:

车子在秋日的大山里穿行。盘山路一弯又一弯,翻方家岭,到洪星,过美溪,柏油路就像是九曲十八弯,逼仄到山根前又俄然一拐,暗地里来一辆车都裹挟着风,似乎要挨到边了技巧擦肩而过。

弋江水共同逶迤相伴,金黄的晚稻透着稚气的气息,不息浮而今车窗外。车子在山里开了一个多小时,终究到了打鼓岭景区。

这是一条幽邃的峡谷,打鼓河就像是一条银丝将颗颗珍珠串起,吊挂在青松翠竹的山谷间。

走进山谷,起首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木制方亭。亭子缮治一新,两端挂着“山春亭”的匾额。两边亭柱上写着“碧湍飞天洗涤冰心玉壶,银斛泻地飘零正气英风。”一条潺潺流水,清亮异常地从亭子身边拂过。

沿山道下行,路在清静的竹海中显得长远,“远上寒山石径斜”正合此意。一转弯,一座膀大腰圆的石拱桥赶过溪上,小桥流水,多了人文气息,让人想起马致远的《秋思》。桥名:跌泉桥,篆体的清秀小字,落落腼腆。桥旁石块上刻:上善若水,惟礼惟让。鲜红夺目。似在暗指游人遵守秩序序,桥上勿拥挤。又像是明示徽州人谦让的做人品格。

右转,仙女潭就出落在刻下了。潭水自东南角流入,形成一个温润如碧玉的圆形潭体。面积大约30平方米,潭底像一块凝碧的翡翠,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回清倒影,犹如有衣袂飘飘的仙女从潭中走来。沉着地坐一会,或执起扁石打几个水漂,身心有说不出的不快。

山势抬升,景区为了游人能随从跟随溪流的脚步,搭起了栈道。陡直的栈道,走上去坡度近70度,手脚并用,颇费体力,但拉近了游人倏地和溪流相逢的隔绝距离。仙女洗澡池就这样又与咱们接见会面了。

过索桥,目下是一块兀立的禇褐色岩壁,上面断塌造成一个人造窟窿,汩汩泉水从崖壁垂落下来,构成一道雨帘。崖壁两旁,青树翠蔓,蒙落摇缀,规正披拂。阳光斜射过来,顿时散金散玉,折射出五彩光环。此名水帘洞,让人遐想洞中能否有群千年石猴。

过水帘洞攀上去即是三迭瀑,我以为是打鼓岭最矮小的风景了。那流水从几十米高的褐色崖基层层跌落,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上去,一跌、二跌、三跌,像三层飘飞的少女的裙摆。那水流,像天上飞来的白练,像雪白色奔流的骏马。一川激流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飞珠溅玉,如烟如雾如尘。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坎坷的,它们在单方的石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潺潺成溪;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到山顶,海拔1200米,有凉亭一座,名拥翠亭,有坐拥环山皆翠之意。亭中置一鼓,每到此搭客必拿起鼓槌,擂鼓一番,鼓声激越,隆隆,隆隆,隆隆,震彻山谷,抒发激情,心中获得欣慰。

打鼓岭的名字查材料有两种说法:一说此地山高谷狭,峭壁间瀑布訇然有声,水声几经山谷回响,像有数面锣鼓在敲打,因而这山叫打鼓岭。另一说是,在打鼓潭四周的旧道上,有一段石板路,当人负重一步一步蹬道而上时,瀑布声中便清晰传来时轻时重节奏感很强的鼓音。但我以为,这些说法都有牵强傅会之意,都不如这拥翠亭的鼓声抒发的尽然。